古代蒙养教育及其对当代幼儿教育的启思
作者:梁丹
摘要:中国古代很重视蒙养教育,在这悠远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延续至今,与中国蒙养教育密不可分。但当今幼儿教育已经市场化,传统的蒙养教育被搁置,中国目前的幼教事业处于混乱与盲目发展中。天价幼儿园、洋学幼教侵袭、换来的是 “入园难”、“入园贵”。而忠、孝、节、义等中国独有的道德修养被弃之如敝屣,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了教育行动的原动力。同时,国民对幼儿教育的误解以及家庭教育理念的缺失,助推了不靠谱与不科学的选择权,这种选择权犹比火中添薪,给中国的启蒙教育带来危机。因此,笔者以倡导当今幼儿教育因借鉴学习古代蒙养教育先进思想与理念为目的。从蒙养教育的机构、教材、课程、思想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再通过古代与当今幼儿教育的对比与分析,指出了古今幼儿教育的利与弊。引导读者深度思考与反思,并就当今幼儿教育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几点建议。笔者以提倡传承中华文化,承接蒙养教育思想为根本,以去其槽糠,取其精华为宗旨,以学习古人蒙养教育优秀之处为方法。从而访古探今,力求古为今用,开拓创新为中国幼教创造出一片新天地。
引言
中国古代儿童启蒙阶段统称为 “蒙学”和“蒙养”教育。《周易。蒙卦》中说:“蒙以养正,圣之功也。”中国古代很重视蒙养教育,在这悠远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延续至今,与中国蒙养教育密不可分。换言之,如果没有中国的传统蒙养教育,也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更没有中华民族的自强与壮阔!
自从教育市场化以后,传统的蒙养教育被教育体系或搁置或弃之,让中华最骄傲的传统启蒙教育陷入尴尬之境。由于拜金主义思潮侵袭,学校、幼儿园不再是净土,教育不再神圣,中国目前的幼教事业,天价幼儿园横行,洋学幼教霸道,换来的是 “入园难”、“入园贵”。在追崇所谓个性特点及独立主义环境里,中国孩子沦为“唯我独尊”和“目空一切”的牺牲品,而忠、孝、节、义等中国独有的道德修养被弃之如敝屣,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了教育行动的原动力。同时,家庭教育的盲从,家长的素质与教育理念跟不上来,助推了不靠谱与不科学的选择权,这种选择权犹比火中添薪,给中国的启蒙教育带来危机。目睹中国幼教态势,我们有必要访古探今,以蒙养教育为基石,站在我国未来发展的高台上冷静思考与分析今天的幼儿教育,以此为视野,重新审视幼儿教育机构、幼儿教育、家庭教育,针对教育的意义、理念、目的、方法以及发展之路重审,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古代蒙养教育的启迪与当今教育机构的思考
我国古代有重视蒙养教育的传统。自唐宋以后,蒙养教育呈现普遍化趋势。出现了专门的蒙养教育机构和童蒙教材。蒙养机构主要有村塾和家塾两类。蒙养教材主要是以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学,蒙养内容以背诵、识字、写字和严格的基本规训为主。蒙养课程从蒙学到大学的学校课程计划到贴近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课程设置。处处凸显古人对蒙养教育的深入思考与重视。
(一)蒙养教育机构与当今幼儿教育机构的设置状况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社会价值观已开始以儿童不读书识字为耻,《通典》所载“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其“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极大调动了人们读书的热情。由此各种启蒙教育设施也相应设立。蒙学主要有村塾和家塾两类。村塾有村塾、学馆、义塾、和族塾。其机构设立有学童家长出资租借馆舍延聘师资,有当地村塾延聘外来师资租借本村学馆,有仰赖豪绅捐款或宗族公产而立作为办学资金或有地方公款作为办学资金,专收贫寒子弟实行免费入学和收录本族子弟入学受教。明清的义学多由官方之力承办。族塾通常利用本族祠堂作为施教场所。家学也称教官。因富贵人家聘请的塾师来家主教。
唐代的由商铺作坊、庙场设立的坊学和寺学。宋代的皇宫设立的宗学,藏民聚居区设立的蕃学亦属于蒙学性质。庙学借鉴佛教寺庙的“俗讲”形式,往往吸引了较多幼儿随家长参与。
可见,自唐宋以来,各朝代对于蒙养教育机构的设置是多维度多层次的,甚至是多元化。不仅有官方举办的,也有地方公款和豪奢捐助、家长延聘祖舍的等各类蒙养机构。大大满足了社会各阶层读书识智养德培养能力各方面的需求。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举办蒙养机构的各阶层人物大多以儿童启智明德为目的,不以营利为最终目的,而是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从《周易。蒙卦》中说:“蒙以养正,圣之功也。不难看出蒙学是被社会所尊重和追求的伟大事业。
古人无论是从政府到社会以及家庭都是非常重视与尊重蒙养教育的,那么对于幼儿教育,当今的中国政策与社会又是如何做的呢?
(二)当代中国启蒙教育的进步及误区
1949年我国教育部成立,在初等教育司内设有幼儿教育处,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设有幼儿教育科。1950年经政务处教育部建议,幼儿园归教育部领导。从此幼儿教育才有了全国统一领导的管理体系。1958年在政策性文件《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以及“大跃进”背景下,幼儿园数量达到695297所。其中,主要是民办园猛增。由此可见,中国当前幼教机构主要分为以政府主导的公立幼儿园(以下简称公办)和民间举办的幼儿园(民办)两类。其中,民办幼儿园数量一直持续上增,成为了我国幼教事业前行中的主力军。 在我国发展民办教育的十六字方针(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刺激下,各种民营幼教机构应运而生。对于当前政府起主导作用的幼儿教育,一面积极投入资金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一面制定相关政策扶持民办园。虽然说民办幼教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但无论是社会资源还是政策上的扶持,民办幼教机构仍属于弱势群体,民办园与公办园从来没有处于真正意义的平等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的需求,教育消费者多层次多维度的需求日益增大,而以政府主导的公办园单一的教育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其需求。同时,政府支持民办幼教机构的相关政策,可操作性薄弱,原则性较强且地方政府的实际情况和执行力度不够,因此大大制约了我国幼儿教育的深入改革和发展。
公办民办幼儿园星罗棋布中国城市乡之间,由于资源性的有限,市场的竟争使幼教机构分成三类。第一类:“事业型”的幼儿园。此类园所遵循幼儿教育规律,尊重幼儿学习特点,有着社会责任和使命感,拥有一定的教育情怀和信仰。这类举办者往往不会过多的被市场牵制,不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正确的科学办园之路。不急于求成,坚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理念,循序渐进,细水长流,以育人为根本。但因市场的挤压,资金的不足,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往往也是举步维艰。第二类“皮包型”的幼儿园,各行各业的投机者进入幼教行业,各地豪华幼儿园蜂涌而上。这类幼儿园大部分以商业式的运营模式进行操作,纯粹以营利为目的,高投入高装修高设备让教育成本急剧增加,无视幼教根基及教育科学,违背启蒙教育规律,以急功近利的心态去迎合家长不切实际的需求,用高额的收费以支撑幼儿园整个运作。这类幼儿园在有生源的情况下尚能继续运作,一旦生源不够,资金运转不周,面临的即是倒闭和关门。第三类,由国家拨款并建立的各乡镇政府中心幼儿园,笔者今年到各乡镇中心幼儿园检查与指导,发现所有中心幼儿园都有着共同的官弊:就幼儿园的场地和硬件设施来说,具有幼教机构的引领性和先进性。但是深研到里面的管理问题,却发现很多让人嘘唏的问题:一个可以容纳十几个班的中心幼儿园成立了将近三年,里面的学生竟然只有30几个学生,而且是逐年减少趋势。再查管理园长身份,有的不是小学校长代管就是只在幼教岗位上马虎培训几个月的转岗的,一问园长相关业务,一般都是一问三不知,所有资料都是东拼西凑,生搬硬套,完全无自己的文化和教育理念。更有甚者,一所豪华型的幼儿园的园长竟然是小学主管食堂的负责人。在师资力量一块,更让人揪心,所有的老师不是临聘人员便是转岗人员,就算是有专业对口的老师也被调往小学担任老师。隐藏的扭曲现象其实并未完全呈现,不懂幼教的人从业于幼教事业,幼教“大跃进”式进行,实际上会给中华民族的末来带来致命的祸端,这不是一种警告,而是面临的危险。
(三)蒙养机构对当今教育机构的启思
从古代蒙养机构我们不难看出,社会价值观的主导是非常重要的。而当今社会的价值观较为复杂,其中更倾向于彰显个性自由。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宣扬社会公德和责任等仅仅滞留于表面,人的思想与精神甚至是追求,大多停留在物质需求中。那么,是什么导致现今社会的大众不以“不读书为耻”的现象呢?我想还得从政策和制度以及教育机构去进行反思与改革。首先,政府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需要从根本上去认识和认可,而不是只把注意力放在小学初高中以及大学。对于幼儿教育的地位和政策导向还需大大加强。无论公办民办都应坚持社会公益性,应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对于公办民办园来说,我们得从真正意义上平等对待,积极鼓励民办园办好园办名园。民办教育应从土地、资金、税收等各方面的法律、政策给予帮助。举办者应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资产性质等角度出发, 思考如何办好幼儿园。对于机构的设置除了国家承担举办公办园、民营者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园所,还可以积极倡导和鼓励当地乡镇乡村以当地文化教育为己任,以国家名义聘请教师,实行乡村幼师补贴,以满足于同甘共苦的报志之幼师心愿。用政府的威权来督促并促进举办优质幼教园所。
另从整个社会环境来看,富商富豪们捐款捐资筹建小学者居多,但对于捐助举办幼儿园的满足贫寒子弟入园所的甚少。这还是与当今国家教育政策导向与教育体制是有很大关联的。在大多数国民的认知里,幼儿教育可有可无,对于捐助举办幼教园所那就更是不可能的了。所以,我们在政策的导向上和对于幼儿教育的科学认知上,上至国家政府领导人下至普通公民都需要重新认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并加强宣扬及落实。其次,除了对民办园进行营利与非营利管理。国家政策也可鼓励倡导商行为满足本公司员工的教育需求举办园所。还可建立以家长群体为主体的管理机制进行创办,外聘园长与教师。举办家长学校,让家长学会科学的管理和教育以及选择权,强化管理园所成立的家长委员会功能,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家长参与管理与合作。各民营机构设立相关制度必须得到家长委员会的同意,并且鼓励倡导家长委员会对教育需求提出建议,这样即把家长纳入幼儿教育管理和学习当中,也让民办园在市场经济中即得到发展又不失教育方向。当今社会急功近利,快餐文化处处皆是,人心浮躁不安对于慢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也可以仿照古时庙学每年举办一到两次,借鉴佛教寺庙的“俗讲”形式,吸引较多幼儿随家长参与学习。可谓心安则人安人安则社会安。也可进行地域性的比武,在师资上进行公开评比,在教学理念上进行公开竞争,在教学成果上进行公开宣讲,以此吸引较多幼儿随家长参与学习,从根源上去解决国民多维度多层次的需求。
二、蒙养教育的教材、课程及教育思想
(一)蒙养教育教材内容和特点及教育内涵
1.蒙养教育教材内容
蒙养教育教材从内容上分为如下几种。有以识字为主的、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的、以历史文化知识教育为主的、以文学艺术教育为主的、以日常生活常识教育为主的材。
识字为主的教材以《急就篇》《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影响最大,流传最久远。它以识字为主,但包括多方面的知识,如道德规范、陈说姓名、介绍丝织、动植物、农场品及自然常识、疾病药物、身体器官等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浅显的知识都罗列其中,融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犹如一部部小百科书可谓包罗万象,错综古今。
伦理道德教育为主的教材以《弟子规》《增广贤文》为典型代表。《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易诵易记的形式符合幼儿朗读背诵。被人们视为“开蒙养正最上乘之作。”是幼儿知识初开之时最适宜用来学习的教科书。而《增广贤文》则采用言语与古文佳句编制而成,内容主要从人生哲学、处世之道进行选编。这对于开启幼儿人生智慧起到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指导。
历史文化、文学艺术教育为主的教材从数量上看,历史类蒙学教材数量繁多,不亚于伦理道德之类。如《十七史蒙求》《编年歌括》《史咏》。其中《十七史蒙求》选取经书、史传、以及诸子百家的等历史故事、人物传以四言一句的形式,每句讲述一人一事,两句一对,对句工整,由谐音韵便于幼儿记诵。教材力求挖掘其历史事件和典型人物的教育意义,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以日常生活常识教育为主的教材有《名物蒙学》。它主要向儿童介绍了自然和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如天文地理、花鸟鱼虫、饮食健康、生活用品、农耕等常识。有趣的是古代善以花卉赋予人的品格和精神。而《名物蒙学》中在向幼儿介绍花卉知识的同时,也以牡丹、梅花、兰花、菊花、荷花、来意喻人的高贵、坚韧、幽雅、隐逸.
2.古代的蒙养教育教材有三个特点。
第一点:“广博而趣味性强”其中有历史典故和历史人物、从小便培养幼儿以史为鉴的生活智慧;还有生活哲理小故事、自然科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人文常纲、礼义廉耻、艺术陶冶,文学修养等等内容不仅广泛而且系统完善。同时,内容易记易颂,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富有童趣。
第二点:蒙养教育的教材都是从幼儿生活的环境中提炼而出,没有脱离幼儿的生活实践。既能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究,也能鼓励幼儿自主学习,以景喻情,以物拟人等手法可以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和多维度的深度思考。
第三点:非常注重幼儿道德礼仪培养。蒙学通过历史、文学、艺术对幼儿进行道德伦理、礼仪常纲的教育。在学习的氛围中使幼儿初步懂得忠、孝、礼、仪、廉耻的含义,小养成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关爱他人的良好品德。并结合对环境的体验,成人的观察,进行模仿和学习。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同时,教材也注重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与传授,为幼儿以后持续发展做好经验上的准备。
最为值得学习的是,大多教材不是合辙押韵,便是对偶句式、韵语题材;不是三字一句便是四字一言。字词优美概括性高且意蕴深远,知识面之广阔不泛其博洽淹贯,通古诉今。
3.蒙养教材的教育内涵
蒙养教材除了培养与训练字词优美的语言与口语水平,还提高了文学鉴赏水平,同时也注重培养幼儿亲近自然,喜欢自然,乐于观察乐于探究以及勇于表达的学习品质。如《名物蒙求》中的:夏葵向日,乃心太阳。秋蓉拒霜,以质而章。。。。。。这些诗句如若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好奇探究的心灵,人们是不可能用如此美好的诗句来表现的。幼儿日积月累的浸染在这些诗词文章中,由无意记忆慢慢转向有意记忆,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从刻板印象转向逻辑推理,从而其无论是文学素养的提高还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模式中朝着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提升与发展。可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静待花开慢教育的模式。而这正是我们现代教育工作者所必须拥有的一种教学理念。无论从教材的设计到老师的教学理念我们都需要一点一滴的系统地渗入。注重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由浅及深、以点带面、培养幼儿善于观察、发现、表现、概括、阅读、书写的学习探究兴趣,以及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其古文欣赏与朗诵正是培养这些良好学习品质的基础。我们应当拾其精华以助之。
(二)蒙养教育课程的设置
蒙养教育的课程设置分为两类。一类是从蒙学到大学的课程规划;一类是贴近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课程规划。元代《读书分年日程》是一部完整的从蒙学到大学的课程计划,其中对蒙学的课程规定如下:未入学前读《性理字训》。日读《字训》纲三五段,其是按照朱熹倡导的童蒙教育理学化、知识化、通俗化的标准拟写而成。涵盖太极、阴阳、格物、致知、天理、人欲、生知、安行、大顺、小康等183个范畴,全文3280字进行通俗诠释。其宗旨是宣扬纲常礼教,形式以对偶形式、整齐韵语再现儒家学说。又以朱子《童蒙须知》贴壁饭后使之说一段。明代《社学教条》蒙学课程设置开始贴近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为使幼儿乐学,增加习礼、歌诗两门课程。培养其行为习惯和艺术素养。清代《幼训》包括幼戒、习揖、习立、习坐、习饮食、探书、带书、理书、默书、背书(复习巩固课程)、凅字、临访本、作对(作文基础训练)、余课(名物常识教学)等。
(三)蒙养教育思想
关于蒙养教育思想,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一大批教育家和思想家。如孔子、颜推之、王允等教育家、思想家。可以说这些教育家的著述中都留下了有关教育心理学的主张和言论。他们甚至涉及现代心理学的多个方面,完全可以整理出教育心理学的体系。首先,从这些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的思想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这几个方面:
人的本性、遗传和环境的关系问题,学习心理问题和差异心理问题、早教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说明人性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该言论准确的表征了人的自然资质与社会习染、遗传、环境与教育的关系。正确解读了人的差异及其来源。孔子认为家庭、社会的活动都是幼儿学习重要途径与内容。清代王夫之“性日生而成”的观点则更准确地表达了自然资质与环境、教育的辩证关系。由此可知,古人注重幼儿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实践操作,以及环境对于幼儿成长的影响。深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问题也是古代教育家急于的一个探究的领域。一方面在自己学习实践中获得亲身体验,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学习与教学的实质与过程加以提炼与总结从而获得丰富的学习心理思想。把学习过程看做是积累和贯通相结合的过程。并将学习划分为: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七个阶段。初步考察了非智力因素,即一志五心:(一志:立志、五心:专心、好心、乐心、恒心、虚心)在学习中的作用。
差异心理也是古代蒙养教育十分注重的问题。孔子在自己的“诲人不倦”教育实践中就发现自己学生的志向、兴趣、智力、能力、气质、性格都有所不同,因此他主张因材施教。
关于早教问题隋朝初期家庭教育家颜推之提出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己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先机。”等根据幼儿心理与成人心理的不同进行说明,幼年时期旺盛,记忆力长久受外界干扰少,而成人记忆慢慢衰退,思想复杂,精神不易集中;人在幼年时思想单纯,处于善于模仿阶段,行为习惯和思想正是形成之时,可塑性很大。所以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同时,他提倡胎教与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如他主张孕妇怀胎期间:“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声音滋味,以礼节之”认为胎儿时期,母亲对外界的接触会影响胎儿的成长。对于幼儿的家庭教育,颜推之提出应严慈相济,认为只有父母做到 严爱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效矣”。
而东汉王允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包括:“任耳目”的感性认知、“开心意”的理性认知和“引效验”的实用知识三阶段。“任耳目”是强调个体以身体耳、眼、鼻、口、手、等各部位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积累经验获得知识;“任耳目”要求幼儿一边需要观察留心周围事物,一边要求广泛阅读,吸收他人经验和思想获得间接知识。“开心意”就是要求幼儿开动脑筋,积极主动探索,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判断、推理等思维加工进行理性判断。如此幼儿才能为直观形象的感性阶段上升为抽象、逻辑思维的理性阶段做好准备,从而达到促进幼儿向着更高一级发展的目的。“引效验”是在“开心意”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真伪判断进行检验,从而培养幼儿学会用实践效果来辨析事物真伪的学习品质与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中国传统的蒙养教育,是遵循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寓教于乐且与现代教育心理学所揭示的规律一致。这一研究对现代幼儿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比如机构、教材、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去借鉴。
三、当代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读到古代蒙养教育中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时,我深切感到,我国现代的幼儿教育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没能体现教育的真正内涵和意义、由于起底低,我国的教育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基本知识的普及状况,一代代人只注重知识量的积累,却忽视创造力的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启发和训练。而这种思维习惯以及思维模式的形成来自幼儿时期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凸显如下三点:
说多于做。我们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忽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缺乏相关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学习与研究。在教育和教学上着重于说教和灌输。以致使幼儿对大道理和书面知识没有兴趣和理解,更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急于求成。受应试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幼儿园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质量”对孩子进行看得见的显性教育,比如:特长班的开设:舞蹈、美术、体育等项目以及大量的识字写字甚至是考试。这些短期的学习效果暂时是可以看到幼儿掌握了某项技能,满足了家长们的攀比、急于求成的功力心理。但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致禁锢了孩子的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孩子们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品质也在这种功利性的、快餐似的教育下受到了极大的扼制与损害。
家庭教育的盲区。对于幼儿家庭教育,一般的家长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不了解。对于幼儿学习的特点更是不懂。但大部分家长又处于一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心态,把孩子的童年生活填得满满的,忽视幼儿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始终幼儿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安排的状态,严重阻碍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由此可见,教育理论的缺失、教育方法的错误、以及家庭教育的盲目,使得我国当今幼儿教育处于艰难跋涉中。鉴于对蒙养教育全方面的学习与研究,现谈谈我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几点看法:
第一点:教材与课程的设置。对于幼儿教育的教材选编我们因从幼儿的视角出发,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看世界,思考问题。幼儿是一切学习的主体。所以,教材设置应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方式。根据蒙养教材的编写我们在编写当今幼儿教材时应注重如下几个点:1.注重儿童的兴趣和特点;2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3.寓思想教育和其他各种教育于各领域之中;4.教材的编写要由专业的学者直接编写或参与编写,增强权威性。
幼儿园园本课程设置是以幼儿园的幼儿、教师、教育资源为根本的生成性课程。是幼儿发展和幼儿园经验积累的一个载体。是幼儿园内涵发展、幼儿园课程创建者和实施者专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科学,是否能全面促进幼儿的健康快乐和有序的发展是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那么,在幼儿园的园本课程设置中如何引导幼儿很好的适应社会群体,遵守规则,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良好的情商并具有初步的归属感呢?我认为在课程的设置中,因借鉴古代的蒙养教育对幼儿进行道德礼仪的教育。如:忠孝礼仪、行、走、坐等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与人交往的社会礼仪都应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可以仿照古文三字一句,两句一对或者每句一人一事、音韵结合进行防编,易颂易读易记。以诵读与操练相结合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各感官的训练,以促使其由外及内转化。而后,由内及外呈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根据各年龄阶段的特点,循序渐进地由易及难,由浅至深进行课程的设计。这样的一个课程设计,他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以及幼儿园的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意义。
第二点:教师和家长对古文诵读教学的认知及科学的引导具有重要的作用。按教育心理学里学习的类型分类来说,古诗词诵读属于言语信息学习的范畴。它包括三种:对字词知识的学习;对简单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对复杂性知识的学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认为短时记忆和复述可以经过经过知觉选择以视觉和听觉的编码形式存储于短时记忆中,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不断的复述,可以进入长时记忆的存储。只有被长时记住的东西才能称为学到,理解是长时记忆的前提。所以,古代蒙学最经典的就是背诵及强化记忆训练。其实强化记忆训练是很科学的,长时记忆区分为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记忆。非陈述记忆是一种内隐记忆,比如经典的条件反射等。陈述性记忆被分为事件记忆和语义记忆。和语言学习密切相关的是语义记忆范畴,若要语言学习有效,必须启动语义记忆的机制,因为这意味着“理解”。古代蒙学实质就是发生在识字之前先训练记忆,把记忆机制激活,长期记忆就不知不觉形成。
而古人蒙养教育中的熟读静思策略是针对言语类学习长时记忆而采取一种学习策略。朱熹对此有准确的阐述“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静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代的学者的“熟读”更多的指的是朗读既出声的读。从现代心理学,蒙学中的熟读成颂的方法可以很好的将人的言语中枢:言语视觉中枢(枕叶)、言语听觉中枢(颞叶)、言语运动中枢(额下回后部)这三个机能区很好的整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为在朗读时学习者的这三个机能都能得到锻炼。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在幼儿的语言教学中朗读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应当给予幼儿朗读的空间。从小就要幼儿熟读古诗词。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人的心智机能是由外部动作向内部动作转化而成。人的思维也是有外部言语(有声言语)到无声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转化的结果。所以通过诵读可以促进思维发展。也就是说“熟读”可以促进“精思”同样,缜密的思考也能促进“熟读”熟读是心智技能发展的必经之路。
所以说,熟读静思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幼儿园老师与家长必须带领幼儿亲近自然,走进社会。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学校应当多开展经典古诗词诵读的表演活动,搭建家园共育的平台,积极交流研讨,相互促进。家长自身对于古诗词的文学素养也须不断加强,以身作则,创设诵读和学习古诗词的环境,引导与幼儿观察周边的一切人和事物的变化与特征,鼓励其用相关的诗句进行联结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也可根据原诗词和观察所得进行仿编。如此,当小朋友看到气势磅礴的瀑布,他肯定会联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当看到白天鹅在水中的时候,他能体会到“白毛浮绿水”的意境;春天来了,鸭子戏水,他会知道“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季节变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产生蒙学,所以唐诗宋词都是“若非群玉山头见”的溢美之词,更多的是“一水护田将绿绕”的意境。
启蒙教育是不断变化的科学,从《幼儿琼林》到《三字经》,从《弟子规》到《百家姓》,无不以中国的经典文化来熏陶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子孙,才让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华民族的伟大便在幼儿心灵里扎下根基,这就是古代蒙学的贡献。而当代的启蒙教学,更要以家园结合,古为今用之学术要求,来创新中国幼儿教育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张传燧.《中国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01
[2] 燕良轼.《教育心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