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破窗理论”?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斯坦福监狱实验导师菲利普.津巴多 ,在1969年做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汽车,一辆停在高端社区,另一辆停在贫民窟。他先把停在贫民窟的那辆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当天就被偷走了。而停在高端社区的那辆车,放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津巴多用锤子把车玻璃敲掉,结果几个小时后,这辆车也不见了。一辆汽车打破窗户,给人无序的感觉,在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犯罪心理学家凯琳,也有一个意外的发现:有一天,她在上班的路上,发现有一座新盖的大楼,有一扇窗户的玻璃被打破了,那扇破碎的窗户,与崭新的大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又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现:原来那扇破了的窗户玻璃,不但没得到维修,反而多了几扇被砸坏的窗户。凯琳因此感悟到:如果有人打烂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人的心理,就可能受到某些放纵的暗示,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而犯罪,最容易在无秩序感的地带滋生。凯琳在津巴多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破窗效应”理论。
这个理论说的正是环境的作用。在我们的家庭中、在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中,有时候也会发生“破窗效应”。例如,如果父母生性懒散,孩子多数不会勤快;如果夫妻俩天天吵架,孩子性格很快变得暴躁;越是成绩差的孩子,越是不想读书;不断受到父母指责和谩骂的孩子,一定会没有自信、变得越来越愚蠢;这就是“破窗效应”在作怪。相反,我们看到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不由自主的去维护它,舍不得破坏;而对于残缺的东西,人们却会因为其已经有缺憾,而不在乎去进一步破坏,从而加剧事情恶化的程度。
“破窗效应”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惯性,因此,我们尽量不要去打破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当出现问题时,就要及时修缮,不要逃避,不然,任其下去,我们可能要去承受、巨大的代价。
关注我,点个小红心,更多内容与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