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孩童语言教育现状探析篇
父母和孩子语言交流艺术
湖南国际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王耀
2013年5月2日
真相1:只“爱”在上幼儿园之前
相信100%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有礼貌、有好习惯。现实的情况是,父母在孩子1-3岁这个阶段反而做得更加到位和负责,从孩子的喂养、学讲话、学爬、学走路等父母都能做到亲力亲为。一旦走向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就掉进了一个误区,即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幼儿园。幼儿园只是孩子成长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不管何时都应该承担对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
现今家长由于自身工作忙碌,对孩子的教育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少。孩子在家里的大部分时间不是玩电脑、看电视,就是自己玩玩具、看儿童书籍。家长和孩子严重缺乏交流。
父母不重视对孩子的语言教育,不良后果在12-15岁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来。孩子觉得没有人能理解自己,会表现出不爱说话,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愿意与人分享的现象,即使有各种烦恼和困惑也不会告诉其他人,从而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长期以往会严重影响孩子的个人成长,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属于人格的一种缺陷,在职场上会削弱在领导、组织能力方面的优势。
王院长小贴士:把教育好孩子放到与事业成就同等的地位!子女能否取得成就是父母人生幸福的渊源。
真相2:停留在浅层告知,忽略启发式引导
主动引导孩子认识事物主要为了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一种方式是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认识事物,这样做能引导孩子说话,激发孩子的语言天赋。例如,在动物园看见一个动物,问孩子那是什么动物?长什么样子?动物在干嘛?
另一种方式是提醒孩子周围环境的状况,激发孩子大脑的活力。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感受而不仅仅是孩子的安全。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不要只问:今天在学校吃了什么?睡觉睡好了么?听老师的话了么?老师打你了么?应该重视的是孩子在幼儿园是如何度过的。可寻问:今天在学校交到新朋友没有?今天上了什么课?画了几幅画?老师给你讲了什么故事?今天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了么?
家长教育孩子容易停留在形式上,许多事情只告诉孩子一个字:好,忽略好坏的判断依据,不解释好在哪里。例如,孩子在纸上写字,父母看到马上说你这样写不对,然后拿起笔自己写,只让孩子在一旁看,没有仔细告诉孩子每个字该如何写,第一笔是什么,第二笔是什么,这个字怎么念,是什么意思,可以组成什么词。
王院长小贴士:国外的教育是启发式教育模式,家长是开启孩子认知世界的钥匙。希望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家长应该踏踏实实地跟随孩子成长的脚步。
真相3:家长以自我为中心
许多情况下父母以为对孩子讲一遍孩子就能懂,实际上孩子还无法理解父母的意思。
于是无意中会带有情绪与孩子说话,若孩子不能很快穿衣服,不乖巧吃饭,长时间看电视,带有负面情绪的语气是:你怎么那么笨,不会穿衣服,不会吃饭,看电视看那么久小心把眼睛看瞎。
过早把孩子推向应试教育的轨道。家长没有认识到3-4岁的时候是孩子语言教育和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孩子一回家,父母直接问今天学写了多少字?学了多少个数字?来写给爸妈看看。
父母根本不重视主动与孩子交流。例如,孩子正在问父母一个问题,父母的电话突然响起,父母直接去接听电话,过后孩子提问的兴致已经没有了。于是错过了一次和孩子交流的机会。
王院长小贴士:任何一次交流都会对孩子语言教育产生影响。自以为是,是中国家长无法教育好孩子的重要原因。
真相4:家长不学习,小心孩子变笨
父母自身除了对孩子发问,引导孩子沿着自己的启示路线表达自己的想法;还必须及时提升自身的知识和视野。参加专家的讲座学习最新的教育方法,积极配合幼儿园实践教育方法,给予幼儿园及时的反馈。
犯错误的时候,有的孩子会讲出来,因为知道父母不会直接责问他;而另一种孩子不会讲出来,因为他知道讲出来的话会受到父母的惩罚。长期下来,孩子不懂得解决的方法,问题只会越积越多。
对孩子的语言教育是不存在定式的,语言教育需要创造式的教育方式。语言教育的效果受到孩子身处环境的制约。父母对孩子说的话不存在一个模板,只要用赞美、引导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就能把孩子引向充满阳光和爱的未来。
王院长小贴士:与孩子交流不需要寻求固定的语言表达方式。家长说出来的话直接反应了家长的思想,一位树立教育意识的家长不会给孩子带去任何消极的信息。